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瓶子草 | 拼音:píng zi căo |
拉丁学名:Sarracenia purpurea L. | |
别 称:紫瓶子草 |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杜鹃花目 | 亚 目: |
科:瓶子草科 | 亚科: |
族: | 属:瓶子草属 |
主要产地
瓶子草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后传入欧洲多国。不同种类的瓶子草分布范围也有所不同,例如紫瓶子草生长范围几乎遍布美国东海岸、大湖区和加拿大东南部;黄瓶子草则分布于从接近北极圈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到美国东南角的佛罗里达半岛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
形态特征
瓶子草,无茎,叶基生,呈筒状或瓶状,中空,顶部呈半漏斗状,形成管状,用作昆虫陷阱。一边有翅,翅半椭圆形至半倒披针形,通常宽1-5厘米,顶端有盖,笼盖深红紫色或很少淡黄色。瓶内分泌黏液或消化液。花茎高可达60厘米,花朵单生,直立,紫色或紫绿色。 |
生长习性
瓶子草通常生长在酸性沼泽、湿草原、沙地草原等土壤饱含水分、酸性而缺乏硝酸盐或磷酸盐的地方。 |
相关文化
瓶子草的每一片叶片就是一个捕虫器,里面会分泌出消化液,并混合着储存的雨水来消化掉进去的昆虫,最后吸取养分供自己生长。其瓶状叶有鲜明的色彩,开口处常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前来采吃,一旦受骗的昆虫爬到顶端并试图跨过瓶口爬进内壁时,由于内壁很滑而被迫滑落瓶中,掉进瓶内的消化液中。瓶子的内壁还有倒刺毛,挡住昆虫的去路,使其最终因挣扎无力而重新掉进消化液中被淹死。瓶子草属共有11种和众多的亚种、变种及人工培育的品种。常见的种类包括紫瓶子草、黄瓶子草、翅状瓶子草、白瓶子草等。其中,紫瓶子草是瓶子草属里最矮小的品种,紫色的瓶子很小,大约只有30厘米长;黄瓶子草则是瓶子草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有些个体高度可达1.2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