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胡萝卜 | 拼音:hú luó bo |
拉丁学名:Daucus carota L. var. sativa Hoffm. | |
别 称:红萝卜、甘荀 |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伞形目 | 亚 目: |
科:伞形科 | 亚科:原始花被亚纲 |
族:胡萝卜族 | 属:胡萝卜属 |
形态特征
胡萝卜直根系,主要根系分布在20~90厘米土层内,深180~250厘米。直根上部包括少部分 胚轴肥大,形成肉质根,深入土面以下,其上着生四列纤细 侧根。肉质根形状有圆、扁圆、圆锥、圆筒形等。根色有紫红、桔红、粉红、黄、白、青绿。主要由次生韧皮部构成,木质部细小,称心柱。直根外部光滑。 叶丛生于短缩茎上,为三回羽状复叶。叶柄细长,叶色浓绿,叶面积小,叶面密生茸毛,肉质根贮藏越冬后抽薹开花,先发生主薹,再生侧枝,每一花枝都由许多小的伞形花序组成一个大的复伞形花序。一株上常有千朵以上小花,花期约一个月,完全花,白色或淡黄色, 虫媒花。 双悬果,成熟时分裂为2,一般误称为种子,椭圆形,皮革质,纵棱上密生刺毛。种胚很小,常发育不良或无胚,出土力差,发芽率低达70%左右。 二年生草本,高15-120厘米。茎单生,全体有白色粗硬毛。基生叶薄膜质,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一般长5-15毫米,宽0.5-4毫米,顶端尖锐,有小尖头,光滑或有糙硬毛;叶柄长3-12厘米;茎生叶近无柄,有叶鞘,末回裂片小或细长。 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10-55厘米,有糙硬毛;总苞有多数苞片,呈叶状,羽状分裂,少有不裂的,裂片线形,长3-30毫米;伞辐多数,长2-7.5厘米,结果时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小总苞片5-7,线形,不分裂或2-3裂, 边缘膜质,具纤毛;花通常白色,有时带淡红色;花柄不等长,长3-10毫米。果实圆卵形,长3-4毫米,宽2毫米, 棱上有白色刺毛。花期5月上旬-7月中旬。 |
生长习性
胡萝卜喜欢冷凉气候,适宜生长温度是15-25度之间,喜欢强光的光照和相对干燥的空气条件,土壤要求干湿交替,水分充沛,并疏松、通透、肥沃。 |
相关文化
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约在13世纪,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16世纪传入美国,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胡萝卜原产于亚洲的西南部,阿富汗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历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15世纪见于英国,发展成欧洲生态型,尤以地中海沿岸最多种植;16世纪传入美国。约在13世纪从伊朗引入中国,发展成中国生态型,以山东、河南、浙江、云南等省种植最多。胡萝卜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 公元1900年后,人们认识了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营养价值而提高了胡萝卜的身价。胡萝卜喜凉爽至温和的气候条件,在温暖地区不宜于夏季种植。要求深而肥沃的疏松土壤。用现代化机械稀疏条播可免去疏苗工序。一般在第一个生长季节长叶;叶为二回复叶,细裂,直立丛生。在近冰点的低温下休眠后生出高大而分枝的花茎。复伞形花序顶生,花极小,白色或淡粉色。果实为小而带刺的双悬果,每半含一粒种子。新鲜胡萝卜甜脆,皮平滑而无污斑。亮橘黄色表示胡萝卜素含量高。可用油烹食。 |
药用价值
胡萝卜根 性味:味甘、辛,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足下气调补中焦,利胸膈和肠胃,安五脏,增强食欲,对人体有利无害。 胡萝卜子 功效主治:主治久患痢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