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野艾蒿 | 拼音:yě ài hāo |
拉丁学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 |
别 称:荫地蒿、野艾、小叶艾、狭叶艾、艾叶、苦艾、陈艾 |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桔梗目 | 亚 目: |
科:菊科 | 亚科:管状花亚科 |
族:春黄菊族 | 属:蒿属 |
主要产地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
形态特征
野艾蒿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根茎稍粗。茎直立,高50~120cm,具纵棱,分枝多。下部叶有长柄,中部叶长达8厘米。头状花序多数,总苞矩圆形。 茎、枝、叶背面及总苞片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叶纸质,具密的白色腺点,着毛,在老时脱落至近无毛。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二回羽状全裂,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中部叶与基叶同型,唯小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羽状全裂;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叶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 头状花序椭圆形,极多数,直径2~2.5mm,下倾,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雌花4~9朵;两性花10~20朵, 其冠檐均为紫红色。瘦果长卵形。瘦果长不及1毫米,无毛。花果期8-10月。 |
生长习性
野艾蒿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
药用价值
野艾蒿入药,“艾”的代用品,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作用。嫩苗作菜蔬或腌制酱菜食用。鲜草作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