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椰子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群岛。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23°S-23°N之间,赤道滨海地区最多。主要产区为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中国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台湾及云南南部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椰子在年平均温度26-27℃,年温差小,年降雨量1300-2300毫米且分布均匀,年光照2000小时以上,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最为适宜。椰子为热带喜光作物,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椰子适宜在低海拔地区生长,适宜椰子生长的土壤是海洋冲积土和河岸冲积土,其次是砂壤土,再次是砾土,粘土最差。 |
椰子(学名:Cocos nucifera L. )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植株高大,乔木状,高15-30米,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柄粗壮,花序腋生,果卵球状或近球形,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种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
椰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全株各部分都有用途。未熟胚乳(“果肉”)可作为热带水果食用;椰子水是一种可口的清凉饮料;成熟的椰肉含脂肪达70%,可榨油,还可加工各种糖果、糕点;椰壳可制成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也可制活性炭;椰纤维可制毛刷、地毯、缆绳等;树干可作建筑材料;叶子可盖屋顶或编织;根可入药;椰子水除饮用外,因含有生长物质,是组织培养的良好促进剂。此外,椰子树形优美,是热带地区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 |
椰子以果肉汁和果壳入药。果实成熟时采集,随时取肉汁及果壳供用。功能主治为:果肉汁:补虚,生津,利尿,杀虫。用于心脏病水肿,口干烦渴,姜片虫。 果壳:祛风,利湿,止痒。外用治体癣,脚癣。 |
椰子含油35%-45%。油中含游离脂肪酸20%,羊油酸(caproic acid)2%,棕榈酸(palmitic acid),羊脂酸(caprylic acid)9%,羊蜡酸(capric acid),油酸(oleic acid)2%,月桂酸(lauric acid);还含豆甾三烯醇(stignastatrienol), 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岩藻甾醇(fuco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甾醇(sterol)。碳水化合物约15%,主要有水苏糖(stachyose),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蛋白质不到5%,其中包括清蛋白(albumin),球蛋白(globulin),醇溶蛋白(proamine)等。含维生素(vitamin)B1 173μg%,B5 103μg%,B2微量、α-生育酚(α-toco-pherol)700μg%,γ-生育酚γ-tocopherol)250μg%。维生素C的含量以未成熟果中较高。 果核含甘露聚糖(mannan)。 |